2018年是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成立30周年,30年來行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的發展壯大就是諸多成就中的一個例證。
日用玻璃特色區域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多年來,日用玻璃特色區域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日用玻璃行業的發展,成為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培育日用玻璃特色區域是行業協會的重要工作。
特色區域共建是進行先期培育、動態管理、目標考核、定期評定驗收的一種服務模式。根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關于中國輕工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共建管理辦法》和中國日用玻璃協會《關于授予中國日用玻璃行業特色區域榮譽稱號的暫行條例》等管理辦法,協會有組織地開展了培育和推進行業特色區域工作,不僅重視特色區域命名前的培育,同時強調命名后的產業提升,不斷深化科學發展理念,創新工作形式和內容,不斷提升創建、共建相關指標,共同努力將特色區域建設推向新的更高的階段。
二、大力發展特色區域經濟,是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
特色就是生存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產力。所謂特色區域經濟,就是一個地區以特色產品或特色服務為核心,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特色資源為基礎,以特有技術或工藝為主導的系統工程和一種經濟形態。是產、學、研、科、工、貿及文化產業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是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建設新型工業園區的重要載體,是“傳統產業做特、現代產業做強、重點企業做優、區域經濟做大、區域品牌做響、文化產業做美”的實踐主體,是培育專業市場化的重要平臺。是提升我國日用玻璃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快速提升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等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方式。
三、特色區域的基本屬性:
①專業特色性;②地區集聚性;③基礎服務性;④技術創新性;⑤規范示范性;⑥國際多元性;⑦超前引領性;⑧持續發展性。
特色區域經濟的特質要求,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強,人強我新,人新我高,人高我轉、不斷追求”。
四、日用玻璃特色區域基本情況
我國日用玻璃行業是較早進入市場化的產業,特色區域的出現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自2003年起,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指導下,協會開始引導和培育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的發展,并把這項工作作為協會的重要服務內容,經過15年的歷程,協會與相關地方政府共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日用玻璃特色區域。這些特色區域企業的主導產品基本都是當地支柱產業的骨干力量,占當地經濟很大比例,是當地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是帶動當地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到目前為止,協會與地方政府共同創建了8個日用玻璃行業特色區域。它們是:
1、浦江縣——“中國水晶玻璃之都”(2003年8月,中輕聯與中玻協共同授牌);
2、博山區——“中國琉璃之鄉”(2006年9月,中輕聯與中玻協共同授牌);
3、祁縣——“中國玻璃器皿之都”(原“中國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 2004年8月,中輕聯與中玻協共同授牌);
4、沙家浜鎮——“中國玻璃模具之都”(原“中國玻璃模具之鄉” 2007年12月,中玻協授牌);
5、鳳陽縣——“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2009年12月,中輕聯與中玻協共同授牌);
6、清平鎮——“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2014年4月,中輕聯與中玻協共同授牌);
7、八陡鎮——“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名鎮”(2014年9月,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授牌);
8、河間市——“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2017年1月,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授牌)。
日用玻璃特色區域企業中占有的中國馳名商標數量接近全行業的半數,省市級知名品牌眾多,高新企業眾多。特色區域是日用玻璃行業蓬勃發展的亮點,已成為日用玻璃行業的生力軍
五、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的基本形態和優勢
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的基本形態:
1、諸多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集聚
眾多相對獨立的企業以成本、政策、公共服務平臺等優勢為依托,共同塑造區域品牌。在特色區域內,通過各種服務平臺,企業間合作達到資源共享、責任分擔、利益分享、合作共贏。特色區域內的企業還可獲得地方政府更多政策支持,這是日用玻璃特色企業最典型的形態。
2、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的集聚
龍頭企業發揮其品牌、技術、研發、設計、營銷等優勢帶動經濟區域中小企業為之配套發展,中小企業依托龍頭企業配套,形成“專、精、特、新”發展模式。
3、地理、文化特色產業
當地企業主導產品具有歷史發源地,地理標志等傳統特色,形成地方特色產業。這方面主要表現在琉璃藝術、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等行業。
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的優勢主要在于以下6個方面:
(一)信息優勢
獲取信息的成本低,這種信息主要來源于供應商、采購商的云集和同行之間近距離的傳播,信息十分靈通。
(二)專業配套的優勢
原輔材料、設備配件供應便捷,配套齊全,服務到位,企業的經營成本低,競爭力強。
(三)人才優勢
專業人才和產業工人相對集中,人力資源條件優越,勞動力素質較高。
(四)共享優勢
共同建設、使用公共設施和資源的優勢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有利于資源的充分利用。
(五)宣傳優勢
產業集群經濟社會的關注度高的優勢,使廣告宣傳的整體效益良好。
(六)便捷優勢
政府相關部門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的優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六、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的基本情況
(一)浦江縣——“中國水晶玻璃之都”
浙江省浦江縣水晶玻璃產業始于20世紀80年代。產品從最初的玻璃珠起步,到水晶燈飾,再發展到水晶玻璃工藝品,跨越了三大步,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水晶原材料集散地和全國最大的工藝品制造基地。浦江水晶作為縣域經濟的新興產業、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對民眾致富、財政增收、拉動三產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浦江水晶在全國行業中占有率在60%以上。
水晶產業是浦江縣三大傳統產業之一,也是浦江縣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全縣財政增收、民眾致富、拉動三產發展等方面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浦江水晶產業以其同類產品市場銷售量最大、品種最多,引領著全國水晶產業的發展。浦江水晶產業從一個扎堆式的塊狀經濟產業集聚區發展成為一個產業鏈完整、產品系列豐富、技術配套齊全、擁有自主品牌、創新研發能力的專業型產業集群,其三十余載發展歷程,為浙江省傳統制造產業的轉型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環境規制手段、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等原因,浦江縣的生態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水晶產業發展遇到了嚴重的環境容量瓶頸。2013 年,浦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五水共治”行動,以水晶產業整治提升為突破口,倒逼轉型升級。因此,浦江水晶產業亟待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困局中突圍出來,實現產業鳳凰涅槃。
從本世紀初開始,浦江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水晶加工集散地之一,2003年,浦江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授予"中國水晶玻璃之都"榮譽稱號。經過2013年以治水為突破口的行業整治,目前全縣擁有工商登記在冊的水晶企業1243家,比行業整治前的2.2萬家大幅減少。2015年,全縣水晶玻璃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1.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1.9%。產值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24家,規上企業產值占全行業總產值的36%。目前行業勞動用工30571人。截止2015年底,全行業先后累計申報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35項,外觀設計專利859項。
(二)祁縣——“中國玻璃器皿之都”
玻璃器皿是山西省祁縣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也是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產業基礎牢固、生產布局集中、產品種類齊全、產業鏈條完整、市場優勢明顯、具有發展潛力和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玻璃器皿產業集聚區。祁縣是“中國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把祁縣玻璃器皿產業作為全省20個轉型發展的重點行業之一。全縣玻璃器皿開工生產企業60余家,從業人員2萬余人,擁有電熔爐生產線29條、天然氣爐及煤氣爐100多盤。全縣玻璃器皿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企業有10家,其中億元以上4家。主要產品酒具、茶具、咖啡具、蠟臺、風燈、水升、果盤、糖盒、花瓶和工藝品等十大系列6000多個品種遠銷以歐美為主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滿足不同層次對玻璃器皿的消費需求。出口額占到全國玻璃器皿出口總額的15%。
2015年,祁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6.11億元,同比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4.17億元,同比增長4.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7.18億元,同比增長19.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23億元,同比增長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7.79億元,同比增長6.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455元,同比增長5.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602元,同比增長5.2%。
祁縣玻璃器皿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呈現了平穩增長的態勢。全行業總產值由2011年的13.3億元增長為2015年的21億元,增幅58%,占全縣工業總產值40%。總產量由2011年10.7萬噸增加為2015年的20萬噸,增幅87%。企業數量由2011年的62戶整合為2015年的38戶,從業人數保持2萬人左右。
祁縣玻璃器皿主要產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蠟臺、風燈、水升、果盤、花瓶、糖盒、工藝品等,形成了初級生產、深度加工、精品開發的產業格局,可滿足不同層次各個方面國際玻璃器皿市場的需求。祁縣玻璃器皿產品銷售主要以國際市場為主,70%出口,30%內銷。其中外銷市場美國市場約占50%,歐洲市場占30%,國內市場正在開發之中,主要為上海、廣州等大中城市和義烏等大型批發市場。
全縣玻璃器皿年產量約20萬噸,占全國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總量的45%,其中人工吹制高腳杯約占全國總量的80%。年出口交貨值約2億美元。祁縣已成為了在國內具有主導地位、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玻璃器皿產業集聚區。
(三)博山區——“中國琉璃之鄉”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面積698平方公里,轄6個鎮、3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是中國琉璃之鄉。擁有百年的工業文明、濃郁的民俗風情、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優良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博山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五位一體”發展思路,全面推進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博山,琉璃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琉璃發祥地,是明清官爐之一,擁有唯一的爐神廟和最早的琉璃行業組織——爐行醮會,博山琉璃從最初生產琉璃生活用品到利用琉璃晶瑩光潤的材料特質生產實用工藝品,最終發展成現在的琉璃藝術,形成了一個種類豐實、風格獨特的藝術世界。特別是近年來,博山區在發揮歷史優勢、整合區域資源、提升文化品位、著力發展特色經濟上進行了積極探索,琉璃產業初步實現了向文化產業的跨越。截至2015年底,博山區玻璃制品及配套企業達100余家,涌現出了黑山玻璃、宏達玻璃、瀚邦玻璃、盛杰玻璃等一批骨干企業,帶動博山區玻璃行業快速健康發展,形成了以八陡鎮日用玻璃產業園區為中心的日用玻璃產銷基地。琉璃生產企業發展到20余家,大師工作室百余所,涌現出了愛美琉璃、金祥琉璃等一批龍頭企業,擁有陶琉大觀園國際商貿城、中華陶琉創意園、博山陶瓷琉璃藝術博物館、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等大型商業展銷和文化藝術場所,成為博山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琉璃藝術品是博山歷史文化的結晶,其藝術風格、文化內涵、技術手段、產業基礎均居全國前列,作品主要包括琉璃熱成型、燈工、琉璃雕刻、內畫等四個門類。琉璃熱成型制作出工藝花瓶、琉璃擺件等有近千種類,形態奇妙,色彩多變,琉璃工藝品的玲瓏剔透讓人心醉神迷。以雞油黃、雞肝石為代表的名貴色料堪稱博山琉璃中的精品,雞油黃又稱御黃,成色似雞油艷艷欲滴,十分難得,有“十缸九不成”之說,雞肝石,色如雞肝、紋似佳石,其工藝難于掌握,只能于偶然中得到。燈工作為一種塑形藝術,像國畫中寫實風格的工筆,手法細膩,接近真實,所作作品形像神似,以假亂真。內畫從山水人物到花鳥魚蟲,濃墨重彩,筆筆傳神,是獨樹一幟的“山東畫派”的主要力量。博山琉璃作品既有傳統意蘊,又有現代氣息,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文化內涵,成為博山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2015年,全年玻璃制品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3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5.8億元。
博山琉璃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高級技術人才和熟練的技術工人。目前,全區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人,中國玻璃藝術大師18人,中國內畫藝術大師12人,省級藝術大師79人,山東省首席技師5人,山東省輕工行業首席技師9人,中級技術職稱人員100余人,還有一大批默默奉獻的民間老藝人和技術工人,為琉璃產業不斷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撐。
(四)沙家浜鎮——“中國玻璃模具之都”
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是“中國玻璃模具之都”。玻璃模具行業已成為沙家浜鎮四大支柱產業,沙家浜鎮是全國主要玻璃模具集聚區,是亞洲最大玻璃模具生產基地。全鎮現有玻璃模具生產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4000余人,約占在籍就業人口的20%;行業年產玻璃模具50多萬套,占國內行業市場份額70%左右。在努力提高國內市場占有率的同時,沙家浜玻璃模具企業憑借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開拓國際市場,產品進入日本、美國、德國、法國、比利時、捷克等20多個國家的高端市場,并與世界頂尖和國內著名的日用玻璃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沙家浜鎮玻璃模具行業的發展已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具備了雄厚的技術實力,具有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玻璃模具是沙家浜特色產業之一,主要產品有酒、飲料、食品、醫藥、化妝品等玻璃包裝模具及汽車燈具、玻璃器皿、玻璃工藝品等系列模具產品。沙家浜玻璃模具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70%以上,江蘇省內市場占有率達90%,遠銷日本、美國、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的高端市場。產業集群現有玻璃模具企業112家,其中玻璃模具商會會員企業37家,銷售超億元企業6家,全國日用玻璃行業功勛企業2家,中國玻璃模具金花企業5家。擁有江蘇省名牌產品3只,蘇州市名牌5只,省高新技術產品30余只。沙家浜玻璃模具產業優勢明顯,集群效應顯著,先后被評為“中國玻璃模具之鄉”和“中國玻璃模具產業基地”。
2015年,沙家浜玻璃模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出口總額7000萬美元。分別是 “十二五”期初的222.22%和350%,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多數行業增速普遍放緩的形勢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15年沙家浜玻璃模具產業從業人員超5000人,工人平均工資近7萬元,高于地區平均水平;產業整體實現利稅1.7億元,是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和強鎮產業。總體來說,“十二五”期間,沙家浜玻璃模具產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發展平穩,外銷強勢。較之20世紀初無論投入還是產出大幅增長的情形,因國內市場占有率持續增高,總體需求趨于飽和,十二五期間,玻璃模具產業的發展步伐逐漸放緩,扣除價格因素后,年增速穩定在10%左右。于此同時,一些基礎較好、技術過硬的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目前已進入德國、法國、美國、比利時、捷克等20多個國家的高端市場。作為產品外銷的典范,兄弟玻璃模具公司已實現產品100%外銷。
2、開拓思路,轉型升級。建華模具成功并購歐文斯(天津)模具有限公司,開創了我鎮玻璃模具企業直接通過資產收購方式引進外企先進技術的先河。各大企業持續推進“機器換人”,目前在鑄造、噴焊、送料及檢測等模塊均已實現機器人自動作業,在節約人力成本的同時提升了產品精度。此外,一些中小企業利用集鎮改造等政策性搬遷的機會,淘汰落后設備和工藝,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
3、不斷創新,注重科研。沙家浜玻璃模具企業一直注重科研技改。從創新開發銅合金材質的模具,到率先運用架空式鑄造工藝,都帶來了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生產效率的提升。2015年,僅六家規上企業在技改方面投入就超過3000萬元,重點研究耐熱合金材料、輕量化瓶用高端模具,目前已取得不少階段性成果并申報了專利。
4、狠抓質量,精益求精。近年來,沙家浜玻璃模具產業順應市場規律,不斷弱化“以量取勝”的傳統模式,樹立“質量為王”的全新理念。以會長單位精工模具為例,經過多年運營,逐步建立起海外高端客戶群,與世界500強美國OI、法國SGD等大型集團客戶建立合作關系,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制各類優質產品。作為國家火炬計劃高新企業,精工模具狠下功夫,從技術、工藝、材料等方面多維創新,成效顯著。目前企業研發的新產品使用壽命達130萬次,超過國內同行30-50%水平,成長為國內領先的玻璃模具行業領袖企業。
(五)鳳陽縣——“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
安徽省鳳陽縣擁有極為豐富的石英資源,全縣礦區覆蓋面積達80k㎡,東起石門山、西至栗山,長約40km,南北寬約2km,山體高度最高277m,礦石品位高,易采易選,礦床地面以上平均厚度約70m,礦石遠景儲量在100~120億噸(不包括地下部分),無論儲量、品位和潛在經濟利用價值均居全國之首,2009年12月,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日用玻璃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榮譽稱號。
鳳陽縣硅基材料產業經過近些年的發展,逐步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轉變。歷經規模擴張和改造提升,我縣硅基材料產業實現了由石英砂加工到日用玻璃生產,再到平板玻璃、白炭黑和硅酸鈣板等硅基材料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在全國各行業市場均占據了一席之地,有了一定話語權。
至“十二五”末,鳳陽縣相關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11年的36家(其中平板玻璃1家,日用玻璃13家,石英砂開采企業22家)發展至2015年的65家(其中平板玻璃2家,日用玻璃18家,石英砂開采企業35家,硅基材料10家),占15年118家規上企業的55%。累計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78.2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189.6億元的41.2%。65家硅產業企業在崗職工1.36萬人,年營業收入達到70.5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上繳稅收的38.5%,實現稅收2.7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企業上繳稅收的39.4%。
日用玻璃產業是鳳陽重點扶植和優先發展的產業,近幾年,鳳陽日用玻璃產業發展迅速,其中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就有數家。日用玻璃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部分企業已成為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企業,部分產品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德力股份于2011年4月成功上市,成為該縣第一家上市企業,也是國內日用玻璃器皿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該公司“青蘋果”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
經多年發展,全縣石英砂生產加工企業具有一定規模,石英砂產品豐富、用途廣泛,品種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用于浮法玻璃的普砂,產量占50%;第二類是用于玻璃器皿、泡花堿生產的精制砂,產量占30%;第三類是用于高檔玻璃及器皿的低鐵砂,產量點20%;此外,還有一部分硅微粉精深加工產品。
目前,已形成了以大廟石英砂加工集中區為原材料生產基地,鳳陽經濟開發區、鳳陽寧國現代產業園作為玻璃生產加工基地的產業鏈條,年產值過億元的新型硅基材料制品企業近10家,己建成和在建的企業年產各類玻璃制品達110萬噸。
(六)清平鎮——“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
清平鎮位于重慶市合川區東部,華鎣山南麓,毗鄰重慶兩江新區,與兩江新區僅一山之隔,渝廣高速和重慶三環高速將在清平鎮設立出口,區位優勢突出。
自1995年,清平鎮獲得重慶市人民政府“玻璃之鄉”殊榮以來,清平鎮日用玻璃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2005年,重慶市中小企業局授予清平鎮為“中小企業創,業基地”;2008年,重慶市中小企業局授予清平鎮為“玻璃器皿特色產業基地”,201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日用玻璃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榮譽稱號。日用玻璃產業的企業數量、企業產值利稅持續高速增長,“質”、“量”穩步提升,已經發展為拉動鎮域產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形成了“十里玻璃產業長廊”。
目前清平鎮已有日用玻璃相關產業企業54戶,其中日用日用玻璃生產企業16戶(均為規模以上企業),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4戶。清平鎮日用玻璃企業主要生產中、高檔玻璃器皿,以人工吹制為主,輔以機吹和壓制。產品包括酒具、茶具、水具、餐具、煙缸、咖啡壺、燭臺、工藝品、雜件等九大系列20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并出口美國及歐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高硼硅咖啡壺占全國6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他日用玻璃產品在西部市場占比50%。2015年日用玻璃產業總產值突破3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l.2萬余人,其中有1.1萬余人為農民工。日用玻璃產業園區板塊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平方公里,廠房面積達21萬平方米。
清平鎮日用玻璃的特點:
1、從企業數量上看:從1976年只有一家企業——舍川玻璃儀器廠,到上世紀90年代的35家,再到現在的54家,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從企業規模來看,從1976年的年產值10萬元,到90年代的年產值6000萬元,再到現在的年產值30億元,清平鎮的日用玻璃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2、從產品品種來看:從剛開始只生產糖缸、花瓶,到后來生產燒杯、燒器、航空杯、蠟燭杯,再到現在形成酒具、水具、茶具、餐具、瓶罐、咖啡具,多種產品并存,產品種類不斷豐富。
3、從品牌建設來看:截止到目前,清平鎮的日用玻璃企業取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重慶著名商標5個、重慶名牌9個、合川知名商標4個、涉外商標14個。2005年,重慶市中小企業局授予清平鎮為“中小企業創業基地”;2008年,重慶市中小企業局授予清平鎮為“玻璃器皿特色產業基地”;201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日用玻璃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日用玻璃產業基地”。
4、從促進就業來看:清平鎮日用玻璃企業截止到2015年從業人員達到1.2萬余人,其中:重慶市遠鈴玻璃廠、重慶市合川區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重慶星源玻璃器皿有限責任公司等15家企業解決就業人口達9000余人。
(七)八陡鎮——“中國日用玻璃名鎮”
1975年,八陡鎮依托當地資源和產業工人,建起八陡玻璃廠,1985年在此基礎上與國家輕工部進出口總公司聯營建成八陡工貿聯營玻璃廠,1988年,該廠“珍珠”牌密封貯藏瓶獲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銅獎,創出國際名牌,同年獲輕工部“金龍騰飛獎”。1990年,八陡鎮被國家經貿委命名為“出口創匯基地鎮”。
目前,八陡鎮規模以上日用玻璃制造企業12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企業6家,從業人員7000余人。利稅分別占到全鎮的1/3強,有如下比較明顯的特點:
八陡鎮具有發展日用玻璃產業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人才技術優勢、配套優勢和堅實的產業基礎,通過進一步整合區域資源,可為企業發展和生產需求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服務。根據《博山區陶瓷琉璃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八陡鎮依托山東黑山玻璃、淄博瀚邦家居玻璃、八陡耐火材料等較大規模企業,建立了日用玻璃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1平方公里。黑玻、瀚邦玻璃和宏達玻璃等一批日用玻璃企業發展壯大,部分企業在國內已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
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聚集度進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黑玻、瀚邦玻璃、宏達玻璃、龍宇玻璃、寶祥玻璃為代表的玻璃器皿生產企業;以八耐為代表的玻璃窯爐材料生產企業;以凱順包裝為代表的彩印包裝生產企業;以萬達物流為代表的現代物流企業。形成了日用玻璃制品較為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企業20余家,從業人員6000余人。
八陡鎮日用玻璃產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山東名牌產品2件,山東省著名商標2件。黑玻集團的“CREST及圖”商標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多家企業通過環境、質量、健康體系認證,共擁有外觀專利36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企業的管理和科技創新水品逐年提高,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八陡鎮專門成立了日用玻璃專業行業組織,制定了完備的行規公約,鎮內日用玻璃制造企業均已加入該組織,其中,中國日用玻璃協會會員單位5家,企業發展健康、有序。
(八)河間市——“中國耐熱玻璃生產基地”
河間市耐熱玻璃生產加工產業發展潛力很大,是全國最具特色、最具規模的人工吹制耐熱玻璃生產基地。目前擁有生產企業252家,規模以上企業19家,有營業執照的個體加工攤點1043家,從業人數近6萬人,形成了玻璃儀器、水具、茶具、酒具、煙具、餐具、咖啡具、工藝裝飾用具等八大門類上千種規格的耐熱玻璃制品。年產值超過20億元人民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發展耐熱玻璃特色產業,提高消費水平,造福一方百姓,滿足市場需求。河間市發展耐熱玻璃特色產業,具備良好的生產環境、文化基礎、群眾基礎,其突出的優勢有:
1、有強勢發展產業的基礎;2、有豐富的配套產業資源;3、有廣闊的消費市場需求;4、有當地政府的強力支持;5、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6、有一批敢為人先的企業家。
河間市完善了耐熱玻璃制品的長遠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把高端耐熱玻璃制品作為河間市的特色產業、健康產業、循環經濟的綠色產業、文化產業、富民產業、支柱產業來抓,按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體思路,貫徹落實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健康中國2030發展綱要》。加快建立產、學、研、科、工、貿及文化產業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建立和完善“傳統產業做特、現代產業做強、重點企業做優、區域經濟做大、區域品牌做響、文化產業做美”的實踐主體,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步伐。
河間市根據《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實施了科技、名牌、人才三大戰略。將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搭建信息、設計、研發、標準、檢測、體驗、文化平臺,努力構建設計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標準化中心、人才集聚培訓中心、國際交流中心、體驗、博覽中心,集中優勢資源打造自主品牌,快速提升河間市耐熱玻璃制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組織企業參與產品標準的制定,專利保護措施以及耐熱標識的使用等。
七、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發展特點
(一)特色區域的經濟規模逐步擴大
日用玻璃特色區域受到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長性,大部分特色區域具有很強的增長能力,由于經濟快速增長,特色區域的成長速度更為突出。幾大特色區域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擴大趨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二)區域品牌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方向
特色區域能夠成為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成長的重要載體,而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的提升又將進一步推動特色區域的發展,二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日用玻璃行業特色區域內涌現出大量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在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群體的基礎上,特色區域又逐漸升級與壯大,最終形成強大的區域品牌,品牌已經成為特色區域的發展重點和重要競爭手段。
(三)產業結構呈現逐步升級趨勢
隨著市場競爭和地區比較優勢的變化,結構升級已成為特色區域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各個特色區域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推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推動特色區域提高競爭能力。如祁縣紅海公司啟動了投資4.2億元的玻璃文化產業園建設,成為“山西省工業旅游示范點”,已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了由單一的產品制造向貿工游一體化發展的轉型。如博山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抓好琉璃產業園建設,通過科學規劃、資源整合,逐步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搬遷,進一步解決企業分散、協作配套不夠及落后工藝污染問題;依托金晶集團、黑山玻璃等重點企業輻射帶動,延伸拉長產業鏈條,加快產業集群化發展,把有限的人才和品牌等優勢資源向琉璃產業園區集聚,指導和促進博山區琉璃產業升級。
(四)主導優勢企業持續成長
近年來,市場爭奪越來越激烈,特色區域中的企業經受了國內外競爭的洗禮,部分優秀企業從中脫穎而出,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特色區域的主導企業。以祁縣玻璃器皿為例,特色區域內部組織結構不斷優化,出現了大華、宏藝、紅海等多家龍頭企業,而且許多企業都在進行按現代企業制度和國際通行規則運作的探索。其中大華牌、宏藝牌玻璃器皿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紅海公司的“玻璃文化產業園”成為“山西省工業旅游示范點”,實現了由單一的產品制造向貿工游一體化發展的轉型,祁縣玻璃器皿在全國甚至世界市場占據了相對主導地位。
八、“十三五”期間日用玻璃特色區域發展思路和方向
在鞏固日用玻璃現有特色區域發展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發揮企業集聚優勢,改進生產方式,加大建設改造投入,加速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集聚,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鼓勵中小企業由分散經營向聯合經營發展,組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平。
九、提升特色區域競爭力的措施與政策建議
(一)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地方政府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將有助于提升特色區域的產業競爭力。因此,特色區域應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遵循特色區域的內在發展規律,結合區域優勢和特色,制定合理可行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推動與服務作用,統籌區域協調健康發展,提升特色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建立和不斷完善特色區域技術創新、研發設計、知識產權保護、檢測認證、信息咨詢、展銷、物流等公共服務平臺,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服務成本。促進公共服務的專業化和社會化。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日用玻璃行業特色區域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檔次不高,難以進入高價值市場。因此,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特色區域企業由低成本型向創新型轉變。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廣泛吸納人才,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檢測中心、標準中心,培訓中心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四)打造區域品牌,培育龍頭企業
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特色區域企業要積極創立、使用自主品牌,加強對自主品牌的有效保護,不斷提高市場形象和品牌競爭力。加強區域品牌的培育和運作,實現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區域品牌的有機整合與互動發展,提高產業集群的集聚力、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結合當地實際打造、扶持龍
頭企業,加強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提升特色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
(五)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完善行業產業鏈
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不斷提高特色區域的知名度、集中度、美譽度。積極吸引境外企業到特色區域設立總經銷、總代理和采購中心,進一步發展邊境貿易,推動特色區域深化國際區域合作,走出國門,合資、獨資興辦海外市場,有效提高國際市場份額。
從產品到企業,從主打到配套,構建特色鮮明、專業化分工明確、產業集中度高和綜合配套能力強的上下游產業鏈體系,推動配套企業向特、專、新、優方向發展。促進特色區域內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努力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升產業鏈整體運營效率。
日玻行業特色區域的出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新生事物,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離新時代對輕工行業特別是日玻行業發展的期望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使得日玻行業特色區域的發展日臻完善。同時,希望全體行業同仁對特色區域給予熱情關注,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日玻行業特色區域的工作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