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唯一與5G并列強調的領域
工業互聯網是物聯網技術在工業先進制造領域的應用,是工業智能制造的基礎設施。
工業互聯網是以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通過傳感器、儀表儀器來搜集海量數據,分析處理,然后對生產流程進行智能化控制,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可以理解為是工業先進制造技術的一次全面智能化升級。
而德國提出的工業4.0其實范疇更大,工業4.0還包括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產品本身及原材料,是整個工業體系(之前炒過的數字孿生技術就屬于工業4.0范疇)。
總的來說,工業互聯網可以看作是物聯網和工業4.0的結合,工業互聯網強調人—智能機器—大數據三者的連接,是工業智能制造的基礎設施。
從政策地位上來說,工業互聯網是目前唯一和5G并列強調的領域,也是政策高度重視的新基建領域。
2017年11月,《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發布,首次全面論述了工業互聯網,也是我國工業互聯網領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18年年底,經濟會議首次明確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說明工業互聯網已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2019年3月份,工業互聯網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2月21日的重磅會議,強調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 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除了疫情催化的醫藥醫療之外,工業互聯網成為目前唯一一個與5G并列強調的科技基建領域。
2月22日,在重磅會議定調之后,工信部立即表態要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
2月25日,工信部公布2019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網絡、平臺、安全三個層面共81個項目。
為什么政策在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建設?從工業大國轉向工業強國,工業互聯網建設迫在眉睫;5G解決行業技術瓶頸,工業互聯網爆發在即。
1)從長遠來講,建設工業互聯網帶動國內制造業全面智能化、數據化、信息化升級,是打破生產率瓶頸的唯一選擇,不亞于第四次工業革命。
目前,我國雖然是工業第一大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制造體系,但是勞動力人均產值(生產率)僅為美國的不到10%,差距非常明顯;同時,隨著老齡化的提升、人口紅利的逐漸褪去,如何提升制造業生產率已經成為迫在眉睫、亟需解決的問題。
2)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國內工業體系的一些短板,尤其是自動化率較低,提升了工業互聯網建設的緊迫性。
3)5G賦能,奠定了工業互聯網的基礎。
原來工業互聯網之所以很難推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通信延時、信號不強,也就是通信技術上的瓶頸,隨著5G的建設普及,這個瓶頸將逐漸解決,使得工業互聯網真正從“能用”變為“好用”,這也是為什么強調要加強5G和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原因。
還記得之前說過的云游戲嗎?云游戲早就有,但是為什么從去年才開始火呢,和工業互聯網一樣的道理,解決了通信技術瓶頸的問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瓶頸一旦得到解決,這個行業將迎來爆發式的發展。
工業互聯網萬億市場已經開啟
隨著工業互聯網建設的政策推進,預計這塊的市場規模將很快達到萬億級別。
從產業鏈來看,工業互聯網包括:
1)上游硬件設備,包括傳感器、芯片、智能機床、工業機器人等;
2)中游平臺建設:數據分析采集、設備自動化、軟件開發、網絡安全等;
3)下游應用行業:包括文件指出的輕工家電、工程機械、鋼鐵、建筑、電子信息、船舶、電力、高端裝備八大領域。
根據工信部和信通院的相關數據,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5000-8000億元。
如果從整體分析,工業互聯網的目的是帶來邊際工業增加值,而我國2019年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31萬億元,占全球28%,基數很大,從長遠來看,我國必將成為工業互聯網第一大國。
工業互聯網產業鏈:平臺層是核心。
1)平臺層是工業互聯網的中間層,也是整個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包括企業云、ERP等等。像用友網絡、東方國信、賽意信息、漢得信息、寶信軟件這些板塊核心概念股都是屬于平臺層。
2)網絡層主要包括各種智能裝備、網絡設備以及邊緣計算等,硬件設備具體有工業以太網設備、傳感器(包括芯片)、物聯網通信模組等等。
3)安全層,主要涉及到網絡安全。
4)除了上面說的邊緣計算,工業互聯網必然帶來數據量的進一步爆發,所以云計算/數據中心的需求也會猛增。
5)工業互聯網建設同步帶動制造業自動化升級,自動檢測設備、機器人等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