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皿企業的生產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造過程的實際產出與最大產出兩者間的比率。可反映出達成最大產出、預定目標或是最佳營運服務的程度。亦可衡量經濟實體在產出量、成本、收入,或是利潤等目標下的綜合績效。提高生產效率,首先必須區分假效率和真效率、個別效率和整體效率。假效率是以相同的人員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即提高班組生產能力),而真效率則是以最少的人生產出市場僅僅需要的產品。個別效率是指單個工序的生產能力,顯然,單個工序的生產能力高并不等于整個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高,因為當某個工序環節生產能力低的時候,由于工序能力不一致造成的工時損失使生產效率降低,所以,通過改善使各工序能力盡可能達標才能提高整體效率。生產班組是玻璃器皿企業生產的最小單元,不但承擔著生產線(車間)交貨的生產任務,期間不斷地進行持續改善也是其重要的職責,務求以最少的人員投入達到生產市場僅僅需要的產品,目前玻璃企業其主要管理改善基本方法有作業指導化、線平衡分析、工序管理改善、工序作業改善和人力素養改善,現分別闡述如下:
一、作業指導化。是將工序作業的內容、要求和方法進行規范,設計最合理的省時、省力的作業方法,之后設定標準工時、形成作業標準,作為工序作業和作業管理的標準性文件。員工嚴格按照作業標準化要求實施作業,實施作業檢查并記錄,同時敏銳觀察并及時報告變化。標準化作業是工序質量、作業效率的重要作業流程標準。
二、線平衡分析。是測定生產線各工序的循環時間,將之繪制成柱狀圖形式的作業速度分析表并計算出線平衡損失率,將潛在的損失顯現化,據此發現瓶頸工序、工時最短工序、工序間速度差別,之后進行線平衡管理改善措施應對。
三、工序管理改善。消除瓶頸工序是實現產能平衡的關鍵,主要方法有:工序間分擔轉移、瓶頸工序作業改善、工序間作業內容合并和工序結構重組等。在線平衡改善的過程中,不但要重視工時長的瓶頸工序的改善,同時要注重工時短的工序的改善,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具體的就是消除工時最短的工序作業,將作業內容完全分擔到其它工序,讓工時短的工序分擔瓶頸工序的工作量,將前后相連的工時短的工序同時考慮作業流程改進,對于多人作業的工序考慮能否減少人員配置或配置機電一體自動化設備來替代。
四、工序作業改善。是通過動作分析、作業流程分析和人-機聯合作業分析,運用動作經濟原則、作業流程經濟原則和專業化、簡程化、標準化原則,對各工序作業動作、作業配置(什么東西擺放在什么地方)、作業順序、工裝夾具和設備程序等進行優化,形成新的作業標準并執行,立足整體效率的工序作業管理改善,使工時浪費大幅度減少、生產能力得以提高。
五、人力素養改善。通過不間斷的持續進行現場管理改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人的作用發揮,注意培養出大量具有改善意識和效率眼光、掌握改善方法和工具并能夠數字化工作的一線骨干、班組長和崗位管理人員。在推進全員生產效率管理改善活動過程中,玻璃器皿企業要非常注重調動發揮全員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實現自主管理改善,把缺陷和浪費從源頭消滅在每一個環節的產生根源之中,通過效率改善達到省人化,最終實現實質性的生產效率提升。
總之,堅持持續的設定課題改善,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應變彈性,是玻璃器皿企業管理改善不變的法寶,是確保玻璃器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優勢與競爭勢態的法則。





